【前言】
隨著翡翠飾品越來越被人們喜愛,而天然產出的優良翡翠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,這時就有些人想方設法把劣質的翡翠經過化學處理來提高售價。有人因此發了大財,得到一筆可觀的財富,也有人買了大量的人工處理後的翡翠而賣不出去,傷透了腦筋,這些利用資訊落差,把B貨當A貨來賣,使消費者的權益受到很大的損失,一度使市場蒙上一層陰影,買家信心不足,影響發展。
【識別B貨重點】
肉眼觀察:
1.看顏色:
處理過的翡翠,由於鐵質(次生色)被洗去,綠色部分往往較鮮艷,令人有不自然的感覺,有時綠色會偏黃。
2.看光澤:
翡翠的光澤與拋光的工法有關,而翡翠的拋光結果與質地有密切的關係,未經處理的天然翡翠一般呈現玻璃光澤,而經化學處理後的翡翠光澤相對較差,填入樹脂後的翡翠,往往呈現蠟質光澤。
觀察表面特徵:
1.砂眼:
翡翠是由多種礦物所組成的,由於這些礦物的成分、結構不同,在酸洗的過程中被溶解的速率也不同,因此經酸洗過後的翡翠表面,自然會出現許多不同的坑洞,有時成排出現,這些坑洞被稱為「砂眼」,即使後來填入樹脂,也不能完全填滿或之後容易脫落而顯示出來,這些都可做為人工處理的特徵來判斷。
2.龜裂:
表面龜裂現象也是B貨翡翠的特徵之一,用放大鏡在反射光下觀看表面,由其是經過一段時間的B貨表面,可以見到很淺而不規則的龜裂,這是由於填入樹脂的B貨翡翠,經過一段時間後樹脂老化的結果。而所謂的老化就是樹脂的固化過程,其體積發生的變化,不是縮小就是變大,也就是熱漲冷縮的結果產生了裂隙,稱為龜裂。
測定比重:
一般說來,經過處理的翡翠,其比重會比未經處理過的翡翠輕一些。
使用紫外燈觀察:
一般來說經過處理的翡翠,由於樹脂的填入,在紫外燈下,有較強的螢光性,因此填入樹脂的翡翠往往有奶白色或奶藍色的螢光,這可以做為人工處理的依據。
利用顯微鏡觀察:
在顯微鏡下觀察翡翠的晶體結構是否有遭受破壞,如果見到已遭到破壞,即可判定是經過處理的B貨翡翠,有時還可以見到顆粒之間的樹脂。
紅外光譜儀檢測:
紅外吸收光譜儀,是一種特殊的專門儀器設備,用途很廣,在鑑定領域之中越來越有用,主要用來測物質的化學成分,用來檢測翡翠主要是看天然翡翠與B貨翡翠之間的吸收光譜的不同,藉以判斷。
加熱測試:
天然翡翠成分為鈉鋁矽酸鹽(NaAl[Si2O6]),深綠色的翡翠含鉻、鐵,其耐熱會稍差一些,加熱至900─1000度時才開始熔化成玻璃狀,而B貨翡翠由於結構已被破壞,自然比不上天然翡翠的耐熱條件,是判斷的方法之一,但是加熱屬於破壞性檢測,除非必要,千萬不要輕易使用。
【識別B+C貨重點】
觀察顏色:
經過染色處理的翡翠,顏色一般都比較鮮艷,比不入色的B貨翡翠都鮮豔的多,也比單純人工染色的翡翠鮮豔,因為它的經過酸洗,把雜質洗掉,再人工染色,因此整體看起來非常不自然,很容易感覺出來。
濾色鏡輔助:
染成綠色的B+C貨,在濾色鏡下觀察會顯示紅色,但也有例外,需要多方查證才能判斷。
觀察結構:
使用放大鏡,可以見到綠色染劑的存在,染劑在在顆粒孔隙中,會呈現網狀分布,不論是染什麼顏色,都會出現此現象,然而染紫色需在白光燈底下觀察才能呈現真正的效果。
測定比重:
一般說來,經過處理的翡翠,其比重會比未經處理過的翡翠輕一些。
使用紫外燈觀察:
經過處理的翡翠,由於翡翠內注入環氧樹脂,而環氧樹脂往往具有粉藍色的螢光。近年來使用沒有螢光的樹脂的B貨與深綠色的B貨,使用時需詳細分析,對於染紫色入樹脂的翡翠來說,它在紫外燈下呈藍紫色的螢光,染紅色入樹脂的翡翠,由於加入含鐵的染色劑,因此呈惰性反應,沒有螢光。